当前位置: 旅游资讯 >  第一次听说,七月半耍龙香

七月半”在大理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节日,但是相比周围的村落,龙龛村的“七月十四”最具特色。

龙龛村的“七月十四”在不仅体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家庭祭祀仪式过程:接祖——供祖——祭祖——送祖,而且还融合了村落祭祀:“耍香龙”、“莲池会”超度等活动,在祭祀中不仅体现了严格的村落仪式边界,而且也强化了人-祖灵-鬼三者之间的界限,饱含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它们相互关联、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完整的祭祀系统。


逛会·耍香龙


七月半,天色渐黑,不知从哪传来锣鼓声,声声震耳,人听的不禁会被这个气氛感染。远远的,就能感受到白家人浓浓的节日气氛。


黑黑的巷道里不时有人钻出,妇女都穿上白族服饰,盛装打扮,小童兴高采烈的深厚跟着。


才进入,就看到被人群团团围住的小孩。穿着民族服饰,手上提着花灯,有些还在脖子上、手上套了银光棒,显得异常扎眼。


没过会,场地中央围着火盆聚集了成年男子,手上拿着大捧大捧的香,而空气中慢慢开始弥漫着香火的味道,乃至呛的眼镜泪流满面

部分人开始在稻草人上扎香,造型各异,中间有一头较大的香龙。

灯笼队是“耍香龙”队伍的前锋,队伍由六个年龄在5—7岁之间小女孩组成。她们身着传统的白族服装,位于耍龙队伍的最前方。

锣鼓队紧接着灯笼队,他们是“耍香龙”队伍的乐队。锣鼓队的成员均是村里“洞经会”的成员,年龄在50-65岁之间不等,都会摆弄各种不同的乐器。

锣鼓队的乐器有铜锣、木鼓、唢呐、铜钹、小铲等,整个队伍由7-10个人构成:唢呐在前,铜锣、木鼓跟其后,紧随着就是铜钹和小铲。音乐在整个耍龙的过程中不能中断,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有锣鼓家什才热闹,敲打起来才有耍龙的感觉。”因此,“锣鼓家什不到耍龙结束的话,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停的。”


村里的人跟随着“香龙”的队伍,本主庙的广场上,锣鼓声、鞭炮声轰响,“香龙”在黑夜中尽情的跳跃欢腾。

龙丫头”由5-7个年龄在6-8岁的小男孩担任。他们头上戴一顶围了一圈稻草边的草帽,手中拿着一把由稻草捆绑而成的“扇子”,身上斜肩还挂着一串铜铃,这些行头都由“龙丫头”队个人自己准备的。“耍香龙”的时候,头顶草帽上的稻草圈和手中的“扇子”都被插上了点燃的香,“扇子”左右摆动,铜铃定当作响。“龙丫头”队位于整个“耍香龙”队伍的末尾,只要“龙丫头”队走完,队伍就算结束了。


耍香龙结束,本主庙里依旧载歌载舞的白族妇女,将节日气氛推到最高潮,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融入,合着节拍扭动身躯。

"TIPS

耍香龙分别由上登的龙、下登的龙同时耍起来,最后双龙会和,也表示龙龛人民团结一心。

耍香龙流程:叫村—点香—插龙—香龙出游—回庙



莲池会·撒米粥


在耍香龙游街中,看到的老妈妈念经。虔诚,笃定,丝毫不会因为巷边声势颇大的队伍侧耳,也不会因闪关灯而撇而。

听身边人介绍,“莲池会”由村里的中老年妇女组成,主要职能是祭祀。农历七月十四本主庙里照例是最后一天的“耍香龙”活动。在本主庙的外边,村里的风水树底下,“莲池会”的成员们们正在“拜经”,他们手里敲着“木鱼”,嘴里念念有词。


在离“拜经”不远处,是一个煮粥用的大灶。村里人的规矩,七月十四的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拿一点家米出去用于煮“百家粥”,晚上十点左右,“莲池会”的“搭头”将锅里的一部分米粥舀到事先准备好的两个铁皮桶里,剩下的继续煮,村里人会陆续来取一点回家,据说那是“百家粥”,家里人吃了很好,孩子不仅不会生病,大人吃了也会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而年轻的“莲池会”的“搭头”挑起两桶粥,后面跟着六位“莲池会”的成员,他们从风水树出发,把整个村子走一圈,在十一个地方拜经、烧包、烧衣服,然后最后才是撒米粥……


海灯会


听村里的老人讲,七月十五日当天,村里还会举行盛大的海灯会。数千盏灯放入洱海,老人在旁诵经,超度亡灵... ...

龙龛中元节整个祭祀活动一般分为3天(农历7月10、11、12号)。3天的“耍香龙”内容大体都是一致的,它是村落范围内的一次大型祭祀。

在活动中,整个村落的成员都是 “耍香龙”仪式的参与者,是“耍香龙”仪式的主体,而龙龛的中元节也随着海灯会的活动结束。

香龙会通过龙龛人民千百年的自然传承,传承的不仅是一种龙的精神,更是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一次听说,七月半耍龙香
类别:资讯 | 热度:946 | 发布时间: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