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理标签 >  白族民居彩绘


【关键词】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人居文化

【词条概述】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20086月,白族民居彩绘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再搭配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存的美好家园。

白族民居里的“风花雪月”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在采用石头砌墙的建筑特色之外,白族民居彩绘也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点。细细地看过大理的那些院落,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小户人家,在青砖、白墙、灰瓦的映衬下,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一笔一划充满了民族风韵,更透尽了大理“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

民间彩绘之下的艺术美学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白族建筑要求“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彩绘的装饰作用就尤为重要。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等千百年来,白族文化、汉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交融,让民居彩绘散发出独特的气质。这些白族民居彩绘,在用独具特色的色彩和图案进行装饰的同时,彰显屋主人不同的文化品位之外,还被赋予了辟邪、教育后人等作用。

复杂精细的传统彩绘工艺

传统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非常考验画师的技巧。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泥砖墙制作彩绘前,一定要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假如今天准备在这一面墙上动画笔,画师会叫上泥水匠一同来完成彩绘的制作:泥水匠在墙面准备彩绘的位置刷上“纸筋灰”,画师要掌握石灰水干燥的时机,在最恰当的时候,用画笔在墙上做出写意的山水风景或者各种文字。早一分,墨汁会与石灰水相互浸染;迟一分,墨水又难以浸入墙壁上。时机掌握的好,这样的白族民居上的彩绘才能完全与墙面的石灰相融合,达到经久不褪色的效果。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采用彩绘的时期。后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大理市喜洲镇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绘的代表作。现代的白族彩绘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工艺,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化。

【旅游小贴士】

要看最传统的白族民居,观赏最原始的白族民居彩绘,还是得去喜洲。喜洲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特别是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喜林苑很值得一去。

观赏民居推荐:

喜洲严家大院,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建筑,是喜洲著名的商家严宝成家的大宅,还是很有看头的,要收门票。当然,镇上有许多老宅是不收门票的,所以严家大院也不是非去不可,看个人选择!

董苑,董苑”位于大理市喜洲镇东北角,是该镇白族富商董澄农先生的私人宅院,始建于1942年,集中了中西建筑的文化艺术。“董苑”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董家大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喜林苑:喜林苑也曾被称为杨家苑(原著名喜洲商帮中杨品相老先生的府第)。该院落是中国白族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后由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一手开发为客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喜林苑住上两晚,当然,价格也比较贵,也需要提前预定。

交通:从大理古城到喜洲没有公交车,只能乘中巴车过去,有两种方法:一是到古城西门(苍山门)的北侧,那里有个中巴停车场,在那里乘车就可以到喜洲了,回来也一样。二是到古城西侧的214国道上,看见车头玻璃上标有“下关-洱源”的中巴车您就招手,如果车上有空位,他们就会停下来,乘到喜洲下来就行了。

白族民居彩绘
类别:标签 | 热度:10893 | 发布时间: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