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理标签 >  白族文化聚宝盆——剑川古城

【关键词】白族文化源头百年古城古建筑遗存

【词条注释】剑川古城即县城金华镇,在老君山系的金华山脚下,素有“三江名镇”之称。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历史

剑川古城所在地历史久远,曾出土西汉五铢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过三座古城。一座叫罗鲁城。另一座叫望德城。最后一座古城才叫剑川城。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

格局分布

剑川古城的总体格局充分体现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及古城在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

古城格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四门正街结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各条巷道曲曲弯弯,充分显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静。巷道流水日夜不绝,防灾减灾作用很大。经过2000多年汉文化的渗入,藏文化的习染,古城堡呈现出既复杂又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白族本土文化。

从南门外直至北门外,沿街民居前设铺台,后置院落,一派商业景观、从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路面由青石板连成左、中、右3条主线,其间弹石镶嵌,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只能靠边。

民居建筑

古城的民居极富特色,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筑146处,其余为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古城内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可以完全看出明代初期、明代中后期、清代、民国及20世纪各个年代民居建筑结构的不同形式和发展特点,为现存云南白族民居中典型的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古城内无论建于哪一个时期的古建筑庭院皆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

其中不少“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典型白族民居古朴典雅。城中西门、南门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五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藩故居“光禄第”,原古樵楼下“明建威将军府第”鲁宅,西门赵宅,南门三苏院、羊家大院,周钟岳、赵式铭故居,张子斋、欧根故居等,还有西门明代昭宗祠古建筑,其牌坊造型独特,名扬三迤;其大殿基本构件完好,有极高保护价值。现西门、南门、东门街道基本保留原貌,与两旁民居相衬得体,流水潺潺,古道悠悠,信步漫游,别有情趣。

原始崇拜

白族原始崇拜认为,天是“母”的,为母系神灵;地是公的,为父系神灵,称“天母地公”。这一观念在古城文化中相当突出,本主“白姐圣妃阿梨帝母”(传说中的段思平母亲)至今仍供奉在北门街仁里巷北的本主庙中。城南的古城隍是金华坝区共同崇拜的本主,被尊为“十八坛神之首”、“两代城隍”。 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鲜活的文化生态中,古风依旧,古习犹存。古城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独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以白族为主,白语为主要交际语,白族民风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献名邦光彩照人,古城众多的名人故居,仍在传述着历代风流人物的往事。

【旅游贴士】

以古城为中心的剑湖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古城为依托,不仅可荡舟剑湖,可登满贤林千狮山,可参观木雕厂,可考察名人故居;还可游石宝山、寺登街,可进老君山欣赏高山湖泊、草甸与杜鹃花海。

交通:下关客运北站乘下关—剑川班车,45元/人,7:00—18:00,每30分钟一班。剑川古城位于剑川县金华镇,可步行前往游览。

特产:白芸豆、地参松茸、牛肝菌、乳扇、羊乳饼

工艺品:绣花鞋、布扎、画毡在古城内皆有售,木雕古城内南门有一家品尚木雕,此外214线上木器厂、华志木艺两家木雕工艺品比较齐全。

美食:古城内推荐王记凉粉


白族文化聚宝盆——剑川古城
类别:标签 | 热度:3110 | 发布时间: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