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川金华镇桑岭古村,你会看见时间悄悄留下的痕迹。桑岭村黄龙潭边,有一棵村里最粗的古树——“乃”树(栓皮栎树),需要3人才能合抱,它树根终年浸泡在水中,根深蒂固,郁郁葱葱,在村民的眼里,“乃”树是板栗树的祖先。古木“古鲁花”(白族语),花形如金银花,只有花瓣,没有花蕊,清明时节,花叶漫过树叶,近看像雪白的“面条”挂在树上,远看如绵软漂浮的白云。    “树有多老,村有多古!”古村桑岭,在高原明珠“剑湖”的东北角,清澈见底的格美江从村中流过。“桑岭”,白语意为“一条沙岭”,村子背后的大山中段有一条从山体冲刷下来的细 ...
2389 发布于:2015-12-31
文昌宫,又称龙潭殿。最早是当地群众祭龙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清初所建,后历代复修。山门为一高两矮的牌楼,耸立于天子台上,显得气势雄伟。二殿祀关圣帝君。三国时的关羽,从第一个给其封号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后,先后有十五个皇帝为其加封授匾,所以,他在道教中“关圣帝君”的身份应该是从历代皇帝褒封而来。关圣既是神通广大的伏魔大帝,又是忠义的人格化偶像,因此关圣的庙宇遍布城乡。文昌宫关圣殿的塑像造型为秉烛夜读《春秋》,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大约是“文教昌明” 的昭示。大殿祀文昌帝君,文昌之名由来甚古,本指天上文昌六星,汉代则专指其中第四星司命星为文昌,初是司人年命,主掌生死的。晋代,蜀地梓潼县有一种地方信 ...
1944 发布于:2015-12-30
位于云南省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的东山济胜大小寺,实为圆觉寺和玄珠观的合称。圆觉寺位于巍山县城东南的灵应山,交通委弹石路面。原为明代左土司之母所建,历经明、清三次扩建,成为今天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玄珠观坐落在玄珠山上,与圆觉寺相距二里。始建于唐初,它的前身是南诏王室蒙氏宗祠。 玄龙寺与圆觉寺合称为“大小寺”,是蒙化十六景之一。小寺玄龙寺建筑面积超过大寺圆觉寺300平方米,是以“大寺不大,小寺不小”。大寺名为圆觉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为蒙化土官知府左氏所建。万历年间重修,后焚毁,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重建,康熙年间重修,成为今天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1988年公 ...
1144 发布于:2015-12-30
巍山境内有回族村寨21个,建有22座清真寺。清真寺的称谓始于明代,阿拉伯语称伊斯兰教寺院为“麦斯吉德”,意为叩拜真主之处。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教仪和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后来明末、清、民国年间先后建盖。随着历史演变发展,清真寺建筑形成了两大类特点:一类是西亚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圆柱形、方形、多边形),尖拱形洞式门窗,大圆拱顶等为其主要特色,如小围埂清真寺、三家村清真寺、回辉登清真寺;另一类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清真寺建筑形成中国殿堂式建筑特色,如:大围埂清真寺、马米厂清真寺。两类清真寺建筑分别代表着中外、古今建筑艺术特征而各显风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近年来修 ...
4598 发布于:2015-12-30
文华书院因地处文华山麓而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蒙化同知萧培基始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蒙化直隶厅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门、二门、泮池、拱桥、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前后院厢房组成。大门为三间牌坊式青石建造,魁星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下层四周设廊,上下层檐下设斗拱。藏书楼建于高台上,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高11米,重檐歇山顶,翼角出檐长,无斗拱,雕刻构件精细,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原藏有《四书》、《五经》、《二十一史》等千余册图书。至今还保存的古建筑有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部份厢房。玉皇阁位于文华书院北侧,始建于明代,清 ...
1972 发布于:2015-12-30
位于古城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州学,州升府后称府学,又称庙学、学宫。民国初设劝学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蒙化县立中学由文昌书院搬迁至文庙。文庙主要建筑完成于明洪武年间,后经天顺、成化、弘治、嘉靖多年修葺,扩建,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因火灾,多数殿宇被毁,存留的古建筑也破损严重。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同知金标、土知府左世瑞重建乡贤祠、名宦祠、养士坊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知杨天眷认为明伦堂与崇圣祠布局不符文庙要求,因而调换左右位置另建,并在明伦堂前设射圃。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同知蒋旭捐资重修尊经阁。咸同年间因棂星门前方寸之 ...
1121 发布于:2015-12-30
千年白族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果郎乡诺邓村,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2002年1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于该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现存的云南最古老的村名、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渊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千年白族村深厚的文化内涵。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唐初, ...
2593 发布于:2015-12-30
东莲花村位于巍山县东北部,有“红河源头第一镇”美称的永建镇的坝子中央,彰宝村河东面,属永和村委会。东莲花东距关巍公路1.2公里,南距县城25.5公里,北距下关29.5公里。东莲花村是回族自然村,是整个巍山县回族传统文化最为丰富,民风最为古朴,民俗最为多姿多彩,传统文化底蕴最为淳厚的穆斯林社区之一。全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整个村庄东西向略长,村内道路盘丝错结,村庄附近还有博南古道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要桥梁——永济桥,保留有清代昭忠祠,杜文秀起义遗址——演武场、大东门、万人冢等文物保护单位。延卧于一片碧绿田畴之中的东莲花村,几座青瓦飞檐,造型各异,略显沧桑的角楼,连着巍峨的清真寺 ...
1384 发布于:2015-12-30
在人们的认识里,说到白族,自然所指的便是大理白族,而与彝族一样,白族也存在支系,大理的白族自称“民家人”,怒江的白族被称作那马人,迪庆维西县的白族被当地傈僳族称作勒墨人。当然,这部分支系的白族所占比例极小,因之生活环境位于大山之中,所以,为作简单区分,一般意义上也就将怒江和迪庆的白族支系称作“山地白族”,而大理地区的白族自然也就被称为了“坝区白族”。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1市8县3自治县。大理的白族,实际上并不是都占全州各县的主要人口民族成分的,从聚居程度来说,大理白族,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和其北部三县,即洱源县、剑川县和鹤庆县。基于大多数人对大理和对大理白族的认识,另外三个县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在一 ...
5984 发布于:2015-12-30
弥渡历史上开发较早,远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就不断的有内地汉民族迁徙定居。南诏时的天宝战争,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不断地推进着弥渡的文明进程。弥渡自古就是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北方文化的阳刚之美,江南文化的婉转缠绵,南诏文化的古朴苍劲,在这里相互交融不断地积淀和升华,创造和留下了最具弥渡地方特色的弥渡花灯和与弥渡花灯文化同生同长的弥渡花灯纸扎技艺。 “弥渡花灯纸扎技艺”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弥渡花灯纸扎技艺形成以来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弥渡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
1552 发布于: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