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春平,云南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人,今在大理州祥云县文化馆工作,为哑巴舞的编导。
远古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滇西彝族居住区,流传着一种奇特的舞蹈——“哑巴舞”,这样古老而原始的彝族“模仿秀”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居住在滇西的彝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都要过“哑吧节”,跳“哑巴舞”。过节最热闹的要数云南省祥云县的大营七宣村。这天一早人群便聚集在龙王庙,活动也从这里开始,哑巴队伍由一个大“哑巴”、十二个中“哑巴”(男女各半),若干个小“哑巴”组成,此外还有扮神牛一人,耕田老农一人,葫芦笙、三弦、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者一人,接收供品者若干人。哑巴节当天,村子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群众,杨春平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祥云人,每年哑巴节时,无论杨春平多忙,身处何地,他都要赶回去参加。
杨春平从小就开始接触哑巴舞,自2006年调入文化馆工作后,他对哑巴舞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杨春平便与哑巴舞结下了缘。在杨春平看来,哑巴舞和一般的舞蹈类似,都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只是哑巴舞的表演更贴近生活,更生动形象。哑巴舞的表演者并非哑巴,“哑巴”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很聪明的一个角色,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将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呈现给观众。
哑巴舞之所以被称作“哑巴舞”,这并非巧合,据杨春平介绍,这和一个传说有关。在远古时代,村里有一个漂亮而善良的哑女为了村民们的生存而四处奔波,感动了当地的龙王,被龙王纳为妃子,给村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于是村民们便在哑巴节通过跳哑巴来舞纪念哑女,期望能给他们带来吉祥、平安和好运。
哑巴节每年都在举行,哑巴舞也年年都在跳,就这样这个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哑巴舞表演者的用心和真诚,深深的感动了杨春平,这种感动换来的是杨春平对哑巴舞热忱的奉献。通过调查采访,杨春平收集了很多关于哑巴舞蹈的原生态素材,然后开始进行哑巴舞的创造。他创造哑巴舞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舞蹈主要是老百姓农耕劳作的动作演变而来,这样舞蹈者不仅能够很容易的进行表演,同时观众也更容易理解。
哑巴舞在服饰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表演者都要穿上彝族服装,而大营村的彝族服饰是祥云县比较单一的一个支系,和祥云县其他的彝族服饰不太一样,这也是大营村彝族的一个不同之处。大营村的村民从小就受到舞蹈的熏陶,这里的村民只要会走路,他们就会跳舞,会说话他们就会唱歌,他们对于舞蹈和音乐的这种灵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每年的哑巴节这天,都不能少了杨春平,杨春平说,大营村受汉文化的影响,平时很多人都不怎么穿彝族服饰,但在哑巴节这天,几乎男女老少都要穿他们本地的彝族服装。这天,来大营村参加哑巴节的客人,也穿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前来。
如今,杨春平对哑巴舞的探究已长达十年,他把云南现有的哑巴舞元素,重新进行了完整的收集,通过文化馆这个平台,把一些东西更规范化,对舞蹈动作进行了一些艺术的修饰,使其更贴近生活,对哑巴舞起到了指引作用。他编排的哑巴舞在09年云南省新农村文艺汇演中,获得大理片区金奖,2011年云南省第7届歌舞业舞蹈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和传承奖。
民族文化需要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传承,杨春平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有一个更重大的责任即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大营村的哑巴舞,在舞蹈、彩绘、敲锣诵经、音乐师等等方面都有传承人。因此,杨春平指出,要传承“哑巴文化”,除了抓申报,更要抓保护,申报和保护需同时进行。现在哑巴舞已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递交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
中国历史厚重,五千年来传承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性遗产已经不复存在了。“哑巴文化”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得以传承至今,它展现给世人不只是视觉上的美感,同时更像是在述说一个悠久的故事。如今,人们对哑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给了它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哑巴舞在杨春平的引导下,也将更加完美的展现给人们。
喜欢就支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