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攻略 >  文盛街追忆

再次走进弥渡县密祉乡永和村委会文盛街村。深秋的密址,没有正月里的花灯潮涌、乐鼓喧天,如大家闺秀般的恬静。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开南(现景东县)古驿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在明清鼎盛时期,每天下午马铃声声,镘锣悠悠,马帮进站,随之卖米、卖菜、卖草料、卖布匹、卖百货食品的,熙熙攘攘,交往频繁,和赶市一样。天黑了,灯笼火把、小油灯、煤石灯,把街道照得如白昼,喧嚣热闹持续到深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密址夜市。

从古驿道入村。这条全长700多米,均宽4.8米,中间以引马石首尾相连,两旁用不规则石块镶嵌的古驿道,如时光隧道般将我带进文盛街村。石块深陷在土里,马蹄印深陷在石块上,不见赶马人,却仿佛听见马蹄声,闭上眼,仿佛看见了马帮人赶马而过。

古驿道上的引马石,是文盛街的另一特色。引马石从文盛街村北奎阁一直铺到村南的凤凰桥,全长四百多米,全部用长一米、宽三十厘米左右的石条首尾相连铺筑而成,两边砌以不规则的散石。据传,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勇士剪去长发辫以示拥护,村里有一户从外行商回村没剪发辫,村里于是罚他出资重修古街道上的引马石,于是,八九十年后的我们,才能看到现在规则的引马石。在文盛街,至今还流传着到引马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平整的引马石,已被人踏马踩,凹成板瓦状,这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烙印。

马帮铃声渐渐远去,繁华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唯有林立在古驿道两旁的铺屋,无声的诉说那如烟的往事。在如此恬静的村庄里最适合的就是漫无目的行走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沿着古驿道一直走,就到“关隘”了,散落有致的大槐树,凤凰桥、财神阁、珍珠泉,不知见证了多少的迎来送往。一阵清风吹过,仿佛是阿妹叫阿哥……一切都是那么古朴、自然,不张扬却在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世界名曲《小河淌水》就在这里轻轻地吟唱。

文盛街村口是一个小广场,这个地方是村民在过火把节竖大火把和正月十五玩花灯接灯的地方。这种风俗是有讲究的,火把通常竖在村口和村尾,有头有尾之意。接灯则要在有水的地方,预示耍龙舞狮后即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再往前走就到了魁星阁,此阁始建于明代。据说的独占鳌头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阁内有一泥塑像。他一脚独踩鳌头,一脚高跷顶斗,双手高举着笔砚,圆眼环睁,作圈点状,比较威严,象征对文人的考核,传说,他就是掌管科举选儒大权之魁星神。

与魁阁相对的是土主庙,是一院三坊一照壁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古朴的白族村落基本都会有本主庙。进入大门,满院的花木交相争艳,南厢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均衡排列。雕画显目的下殿,立有各色泥塑佛像,中间一尊,传说是保一方平安的土主神像,古代常常在此祭祀,香火不断。清代时期,文盛街利用此庙为义学,私塾。

往上走50米,是文宫,现在叫永和完小。主院为一殿三厢楼房,东大门楼,是三层砖瓦土木结构的大楼,是村内“大木匠”刘京安负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楼高大,美观而坚固。

往前走就到了聂家马店。这是是明末清初古驿道上最大的一家马店,从布局来看,为四合院、土木结构、青瓦屋顶。他由主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座西朝东,两侧为厢房。走道两边的客房,供客商歇脚之用,两侧为马厩,该马店设施齐备,不愧为当时较为繁华的马店。

古戏台,上下两层,走道居于整个楼台中央,原来两侧都有楼梯可上下戏台,戏台前用雕刻装饰,上层为表演区域,下层供化妆用,后院供人住,占地450㎡,古戏台是集文化交流和戏曲艺术欣赏的集聚地,来往客商常聚于对面茶楼,欣赏地方文化和解旅途疲劳。

石家耕读大院,整体为“三方一照壁”,前面是过厅夹一小院,大门过厅再进二门到后院。石姓家族从南京经德苴阿助迁徒到密祉文盛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此院落里,历代石姓老人都非常重视“耕读”且文风很盛,家教甚严,故人才辈出,学子比比皆是,并获“太学生”匾额。大门上的匾写有“理明术精”四个字,是明国时期姓戴的乡长为表扬石氏行医公道,医术精湛而赠送的。后期此院出过大学生多,因此被当地人誉为“鸡枞窝”和紫竹林中的“文化大院”。

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却藏着历史文化气息浓重的街巷实在令人惊叹。走在错落里细细的感受着村庄的气息,湿润的空气中让我倍感放松,在城市中生活太久,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闭上眼是我儿时生活的地方,古老而质朴的文盛街,久违了......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文盛街追忆
类别:攻略 | 热度:1650 | 发布时间: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