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文历史 >  巍山文昌宫——“文教昌明”

文昌宫,又称龙潭殿。最早是当地群众祭龙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清初所建,后历代复修。山门为一高两矮的牌楼,耸立于天子台上,显得气势雄伟。二殿祀关圣帝君。三国时的关羽,从第一个给其封号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后,先后有十五个皇帝为其加封授匾,所以,他在道教中“关圣帝君的身份应该是从历代皇帝褒封而来。关圣既是神通广大的伏魔大帝,又是忠义的人格化偶像,因此关圣的庙宇遍布城乡。

文昌宫关圣殿的塑像造型为秉烛夜读《春秋》,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大约是文教昌明的昭示。大殿祀文昌帝君,文昌之名由来甚古,本指天上文昌六星,汉代则专指其中第四星司命星为文昌,初是司人年命,主掌生死的。晋代,蜀地梓潼县有一种地方信仰,称为善板祠,所奉神为张恶子。宋代以预卜科举功名甚灵验,多为读书人所信仰。至元仁宗延祜三年(1316年),梓潼神被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把两个来源各异的神搞到了一处。文昌六星中,第四为司命,第六为司禄,梓潼神又多灵应于科举成名,成为专司升降禄籍的神也有理由了。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左右,又发明出两位侍从的童子来,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文昌既司人命、贵贱、禄籍,就不可随意地泄露天机,所以他的侍从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欲问前程,只能找文昌帝君本人。有这样两个侍从就可保密,又大权独揽。

大殿前有池潭,称为“龙潭。池中建有文龙亭,这是一座六角形亭阁,两旁有拱桥相连,池阁镶有雕花础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亭影摇曳多姿,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之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亭子南、北两面石墩上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四幅人物画,其一是早已闻名海内外的松下踏歌图,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壁画,是研究彝族风情、歌舞、服饰及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是西南诸省至今最早发现的罕见的古代踏歌壁画。这幅踏歌图,长约120厘米,宽约100厘米。画面反映的是在群山峻岭中,一块宽阔的平地上,39人围成圆圈状,在一棵古老的苍松下正在欢歌起舞,图中心有三个歌头,一人吹笛子,二人吹芦笙,边吹边舞,大步跳跃,其余男女老少随着歌头吹奏的笛子、芦笙节拍踏歌起舞,舞姿优美,各具神态。踏歌的人群中,男的多数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裳,罩长袍,脚着长靴或云头鞋,也有少数人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袍,腰系宽大腰带,脚着长靴或云头鞋。画面上,踏歌妇女中的中年妇女,头上盘缠着黑色或蓝色的包头布,上身穿套袖衣和无领领褂,腰系麻布围裙,下身穿宽裤脚的裤子。少女则头戴鸡冠小帽,留一长辫,上身穿套袖衣和无领领褂,下身穿宽裤脚的裤子,腰系绣花边的围裙。至今当地彝族妇女的服饰也还保留着画面上的式样。

这幅绘于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的彝族踏歌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是我们今天从事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生活的珍贵文物。壁画的摹本,曾于1983年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参加展出,获很高评价,轰动国内外。二是水漫金山,讲述中国神话传说《白蛇传》中家喻户晓的一段故事。其三是西湖泛舟图,讲述北宋苏轼、苏辙两兄弟与好友高僧佛印等泛舟杭州西湖,听船娘唱小曲,一时慨然,感叹人生苦短,韶华不再的故事。其四是求渡图,几位身份各异的人被困于山崖,面对无边无际的苦海急盼渡神解救。

巍山文昌宫——“文教昌明”
类别:人文 | 热度:1956 | 发布时间: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