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文历史 >  商帮故里 喜洲民居

地道、正宗的白族民居,喜洲自然是首选。这里保存着大理三宝之一的“石头砌墙墙不倒”,还有商帮文化遗留下来的恢弘民居。连老舍先生都说,喜洲是一个奇迹。

门口题写的是老舍先生对喜洲的描述。

老舍眼里那个“体面的市镇”

喜洲镇景区的一面墙上,绘着长长的一段话:“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这是70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驻留云南时,对喜洲镇的描述。

进入喜洲的老街,感觉街巷不直,是不断蜿蜒变化的。古老的大理白族民居,细如鸡肠的小巷,传统的茶铺、理发店、纸烛店、小吃点、裁缝店……喜洲人在老房子下做着各式生意,古镇上鳞次栉比的民居庭院,显得格外宁静,而街道两旁摆满货摊,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严家大院的照壁。

喜洲商帮文化与白族文化在这里相结合,喜洲最好的房子,正是出自喜洲商帮之手,所以喜洲的特色有别于其它白族村镇,难怪老舍先生感叹喜洲是一个“体面的市镇”。

喜洲民居是值得好好细细品味的,据说曾有不少研究白族历史或者民居的专家学者常住于此。这个显赫的村镇是白族文化的摇篮,这里曾是历史上南诏王时期的重镇,而这里的人们历来重视经商,近代更因产生过显赫一时的喜洲商帮而名满天下。挣到了钱的喜洲人,在此建造了一幢幢赋有白族民居特色的院落。这些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民居,无论从规模还是特色,都算得上是精品。喜洲镇上典型的白族民居老房子不知道有多少间。当地老人都说,像这么集中的白族的村落,这么多的老房子,在大理,在云南,可能都是不多见的。

孤独守望着大宅院的石狮。

这个大理古城北部的集镇,在南诏入驻洱海周围之前,就是白族先民的聚居地。也就是从南诏开始,喜洲成为了商贾云集的城镇。世居喜洲,又善于经商的白族人,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以“河赕贾客”商名远洋。到了清代,喜洲人有带着马帮走出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成为名噪一时的“喜洲商帮”。

那时,“跑缅甸,走印度”是这些商帮人家的口头禅,他们不仅在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商号,还把商号带出了国门,缅甸、印度、甚至连英、美等国都有喜洲商帮的代理人,这也使喜洲成为云南有名的侨乡之一。

华丽的商帮民居和小花园。

说到喜洲商帮,就一定要严家永昌祥、董家锡庆祥、杨家鸿兴源、尹家复春和这四家当时最大的商号。那时,小小的一个喜洲,竟然形成了几个号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商人群体。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商人,绝大多数都是以经营茶叶生意或兼营茶叶生意而起家的,鼎盛时期,喜洲商帮有400余户人家过着行商做贾的生活。正因为商人口袋里有了钱,也有了见识,他们回乡建起了自己的大宅,才给喜洲留下了大量的白族名居精品。

这些喜洲镇的老屋,有的破落不堪成了危楼,有的做起了旅游接待生意,很是红火,有的老屋被人整栋租了去当成自己的别院……

从喜洲镇四方街走过,南面的严家大院,是当时经营永昌祥的严家宅院。今天声名远扬的“下关沱茶”就是喜洲商人严子珍1917年创下的品牌。当时严家商号出产的“下关沱茶”,以茶色澄亮、香味浓郁,滋味醇厚,一直风靡长江上游五十余年。严家当时在云南富有到什么程度,现在已不容易推测了。但只要你走进严家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严家大院,也就可以窥一豹而见全斑了。

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一侧的照壁上写着“书香世美”四字,而上方则镶嵌了绘有花鸟的陶瓷盖。虽然墙上字迹有些斑驳,但依旧鲜艳的陶瓷镶嵌,足以回望当年这里的富丽堂皇。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

严家大院华丽的门头。

曲径通幽之后,藏在深处的后院路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和前院几个白族大院成了鲜明对比。在喜洲商帮的住宅中,这样的洋楼有三座。两层洋楼前,高大的桑葚树引来不少小鸟啄食,人一走入便会惊起一群小鸟。

台阶两侧是西式廊柱早已斑驳布满落尘,与地上精致的绿色瓷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洋楼设计得紧致而精巧,阳光透过细长的木框玻璃窗照进屋内木质的楼梯上,登上二楼顶的阳台,可以俯瞰喜洲镇各户人家的屋顶,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不知道当年会是严家哪位小姐坐在这里,看着喜洲人的忙碌生活。在屋顶,发现这里依旧采用的是白族人家常见的灰瓦,而这在楼下是根本发现不了的。

严家大院的洋楼,是喜洲第一座西式建筑。

镜庐宝成府

出了严家大院,向西绕一个小弯便到了另一户严家大宅——宝成府。正好一位老翁驾着小马车停在了宝成府外,车上走下一位背包的外国人。马车是喜洲的出租车,驾车的人就自称是开马车的,马个头虽小却很结实、精神,马车掉头离开,耳边是一阵厚实的铜铃声。

宝成府是严子珍二儿子严宝成于40年代修建的,距离严家大院只有20多米。拱形门头上“宝成府”三字极为普通,而两侧的对联却富有韵味:“人在名利行走,心在荒村听雨”。脑子里顿生一幅雨中水墨画,在名利场中厮杀的商人们,把喜洲的家当成了回避世俗凡尘的栖居之地。

右转进门处,墙上海清晰地写着“一心为革命”的标语,下面木质牌匾上写着“镜庐书院”的字样。

进入宝成府的大门,并不是临街这座。出于私家庭院隐蔽私密的需求,这些人家的大门不会对着外面的街巷洞开,从街巷上走入一条独立入口的巷道,才来到大门。这起着过渡左右的巷道提醒着游人,你已经走进私有空间上了!这些巷道让人忍不住遐想高强之后的人家生活。

这是一户由三间三坊一照壁相连的宅院,今天已经成了游客接待之地。干净的院子里挂着红绿相间的彩带,就连供人歇脚的长凳上都包着鲜艳的红布,原来这个院子是用来表演白族婚俗的,没有赶上表演时间,只能假想一下白族“掐新娘”的热闹劲了。

区别于严家大院和宝成府,富春里36号的严家民居就显得格外热闹了,进门的停车场里有不少的旅游大巴,而游客们更是不断涌向绘有“紫气东来”的照壁前牌照留念。

这里是严家后裔严学侯,为继承和弘扬白族民居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白族民居建筑。1992年时,严学侯开始在白族民居中经营起了旅游,早期不但为游客展示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还首创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把白族文化做成了旅游产品。由于种种原因,严家老院原有的很多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或破损或散失了,前来观光的游客颇感遗憾。为了让游客看见白族民居的精髓,2000年严学侯投资兴建了今天的新严家大院——“严家民居”。“严家民居”对原来老院里那些破损或散失的雕塑、绘画和书法等众多艺术形式作了融合、恢复,成为了一个白族文化的小型“博物馆”。

严学侯说,白族民居最值得看的一是它的格局,二是看民居内的装饰,尤其是木雕、泥塑、书画、石雕等细节方面,三是看民居的大门,三滴水飞檐斗拱等都是显示这户人家富裕程度的标志。经营白族民居17年后,严学侯老人依旧雄心勃勃,想把白族生活、农作等习俗融进民居中展示给游客,还会在民居中吧白族婚俗、老人房等恢复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白族故事。

商帮故里 喜洲民居
类别:人文 | 热度:1690 | 发布时间: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