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攻略 >  走过凤羽


初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大理,却不知从何处开始走进大理,不如就从“源头”开始——凤羽古镇。在云南这样的旅游大省,足矣吸引我的倒反是这样连旅游景点都算不上的小众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原汁原味,更能折射出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凤羽便是如此。

从大理出发,驱车前往洱源县,稍作停留便直奔凤羽。凤羽,《水经注》中记载的“叶榆县”所辖地。《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凤羽县,属邓川州。寻省入县,谨按氏先置凤羽县,段氏因之。”记载说明凤羽当地的居民主要源于阁逻凤时期,将洱海周围的白蛮首先向浪穹(今洱源)境内坝区迁移,直到大理国时期仍不断。说明凤羽是南诏、大理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设区、乡、镇,今叫凤羽镇。

去过丽江,去过乌镇,一直觉得差点什么,来到凤羽,我明白了,差的是那份纯粹。的确,凤羽除了古老,还是古老。黛青色的石板路,咖啡色的土基墙,飘忽的炊烟,荷锄的农人,使凤羽一时间和喧嚣的新世纪有了距离感。走在清寂的小巷里,仿佛走在遥远的往事中,仿佛正走进多年前的家园……古墙黛瓦、古庙建筑群、古宅、古寺、古塔、古道,以及照壁、门楼、本主庙、石坊、古井、四方街、古树,古老的村容村貌,还有斑驳的白墙,纯木的窗格,精致的拱门,雕龙画凤的飞檐,以及每一条街道的石头门柱,全都是古老的故事和传说。那些细细碎碎的石头路和青石板路,无不刻画着凤羽古镇的美丽、神奇和辉煌。把车停好后我便开始在小巷里穿梭游荡。

早已听闻白族建筑的别具一格,眼前这一栋栋古朴的白族民居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并心存敬畏。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民国三代,凤羽建起了许多极富特点的民宅,一跃成为继喜洲之后,全国第二大白族建筑群。目前全镇保留有完整的白族民居一千多幢,年代最远的可溯及明朝。一幢幢青灰瓦白灰墙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依山傍水、层层叠叠,白族崇尚自然、和谐、美观、实用的建筑主旨一目了然。

路过一家书香气息极其浓厚的文具店,看到居然有砚台在售卖,很惊讶,这样一个偏僻小镇居然有如此文学气息浓厚的物品在售卖,与老板闲聊才知道凤羽又是文墨之乡,出产“砚台”。洱源县凤羽乡出产的凤羽砚台自元末明初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砚石产于凤羽鸟吊山,有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有墨不腐.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可与中国四大名砚相媲美。毫不犹豫,买下一座砚台,虽然自己不会舞文弄墨,就凭着这小小的凤羽镇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用“古韵流芳”来形容凤羽一点也不为过。清雍正年间建有“凤翔书院”(今为凤翔小学),这里曾经一度是凤羽人求学启蒙的场所。在这里,我触摸到的东西,仍然是古老的东西。清朝,凤羽出过四个进士、十一个举人,当然近现代,又出过一些知名的文人骚客,清代白族著名诗人赵辉壁就诞生在现今的凤羽镇凤羽街。有人戏言说这是凤羽人沾了凤凰的光,才有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这凤翔书院院落久远,房舍多彩,古树参天,古色古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听说,凤翔书院还珍藏着一把铁铸的古老的大刀,重达上百斤,也曾在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栏目中播出过,可惜,这里的小学已经搬到新的校舍,人去院空,留下空寂的回声,没有了人带领,我无法一睹这把藏得隐秘的大刀,真是憾事。凤羽历代文人辈出,“奉旨旌表”“进士”“岁贡进士”的牌匾随处可见,主人把祖辈的荣耀高悬门头的时候,也把自信和自尊写在了自己的脸上。

在云南,除了高楼大厦的辉煌,在一些偏僻的乡间,还有另外一种精彩,有许多地方值得去探询,没有发现,只不过是没注意罢了。凤羽确实深深震撼到我,没有金碧辉煌但却物华天宝,没有世俗偏见,但却古老纯粹。凤羽,再见!

走过凤羽
类别:攻略 | 热度:3131 | 发布时间: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