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理标签 >  滇西四大盐井之一——弥沙井

【关键词】盐马古道母井文物古迹

【词条注释】弥沙井有着丰富的盐矿,因产盐而著名,曾经是滇西盐业重镇。弥沙井也是“盐马古道”的发源地之一,元、明、清几个朝代都设大使署、巡检司、盐课司,弥沙盐井位列“母井”,统辖周边的乔后井、云龙拉井等“子井”,弥沙盐井包括旧井、岩壁下的滴水井,西桥墩下的潜井及东桥墩下的沙露井、大井、小井和矿井。

弥井村

弥井村位于大理州剑川县弥沙乡东南部,距剑川县城80多公里座落在弥沙河两岸,南邻洱源县乔后镇,西靠象图乡,东接沙溪镇,北与大邑、西庄和东庄村山水相连。

弥井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远眺俯览,村庄西部的山谷幽深静谧,瀑布、古树、溪流点缀其间,南部的魁星阁所在山峰与三圣宫所在山峰遥相呼应,整个村庄错落有致的散落在弥沙河畔,三坊一照的土木房、幽深的巷道和陈旧的石砌墙,让这座古朴宁静的小村寨显露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清灵的马帮驼铃声和光滑如玉的青石板路记载了弥井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村庄之一。

弥井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盐马古道时滇西北地区的盐业生产重镇,盐业的兴盛曾使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是当时弥井兴盛的真实写照。目前村中仍保留着盐马古道时期遗留下来的盐神母、三圣宫、昭应寺、古戏台等文物古迹。

古井传说

史志记载:“弥沙”为唐南诏时“傍弥潜井”、“沙追井”两地名之合称。剑川自唐代开展制盐业以来,弥沙就设盐井,称傍弥潜井。弥沙井是当时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

相传最初的时候弥沙井旁边没有人烟居住,人们都居住在上方山腰的平地中,有一妇人的牛经常偷偷跑下山到盐泉边喝盐水,后面这个妇人为了弄清楚牛为何老喜欢往山下跑就跟随她的牛下山,弥沙井从此便被发现。为了纪念牛发现了盐井,每年春节或农历四月八,弥井当地的村民都会举行一种白语称为“达额勾”(舞牛)的活动,这是一种模拟原始农耕的生产祭祀活动,村民们用“舞牛”来期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弥沙井与著名的盐马古道重镇沙溪仅一山之隔。由于弥沙井地理位置的狭窄,弥沙井的盐要靠马帮驼到沙溪集散。从沙溪出发,经过马坪关,然后再穿越一片深黑无边的原始森林,就到弥沙井。从沙溪到弥沙井,要经过一段坡度很大的五里坡古道。这是在陡坡上全人工开凿而成的古道。此段古道又被弥沙井人称为“三颗石”。相传古时五里坡坡道陡直,路面常被马帮踩踏出来的石块拥堵而不便通行。过路人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人捡三块石头堆放在古道两旁。久而久之,古道两边就形成了两道边墙。

盐神母

弥井因产盐而著名,关于弥沙盐业的缔造者“盐神母”的传说在村里流传不息,每年农历四月八的时候,村里的人都要到村西山顶上的百花潭迎接“盐神母”,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有耍牛、耍龙、耍狮、打渔、砍柴及三弦情歌对唱、戏曲等文艺表演,渔樵耕读的文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昭应寺

沿着古老的石阶,或许只有对面山坡上残存的昭应寺依稀说明弥沙井的昨天。根据《新建昭应寺碑记》镌载:“至万历己未(1573年)年梵刹朽蠹,四壁倾颓……”,到天启二年(1622年),壬戎太簇月竣工,历时四十九年,只见“宝阁森然”于参天柏树与盘枝交错的楸木林间。远观昭应寺,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有“欂栌节棁之华”,飞檐斗拱,斗角勾心,十分壮观。这里留下了“善规矩斧凿者”的剑川木雕技艺三绝:“仙窗”、“镂雕四层绣球”、“分凿运气方孔”。

三圣宫

弥沙井地史称“人民乐业、卤脉汪洋”,弥沙一带也因盐业的兴盛而吸引了各种外来的宗教文化,昭应寺和三圣宫一直以来都是弥沙一带宗教活动的集中地,其中三圣宫还是剑川县登记的道教协会活动场所。至今弥井的道教音乐保留完好,独具特色,每年的农历七月,弥沙一带都要举行一次群众性的祭斋,设有盂兰会、大荐斋,有水陆大会,用以追悼祖先、祭奠亡人。


【旅游贴士】

交通:下关客运北站乘下关—剑川班车,45元/人,7:00—18:00,每30分钟一班,到达剑川下车出站转乘微型面包车到弥井村。

特产:核桃芸豆玉湖酒野生菌蜂蜜

弥井村暂没有提供住宿的酒店,有条件的游客可自带帐篷露营。弥沙当地有小餐馆提供饮食。弥沙井与沙溪古镇仅一山之隔,建议游览完弥井转道去沙溪品正宗白族八大碗(推荐茶马之家)游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


滇西四大盐井之一——弥沙井
类别:标签 | 热度:4899 | 发布时间: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