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理标签 >  中国佛教音乐活化石——剑川“阿吒力”乐舞

【关键词】佛教密宗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法事

【词条注释】阿吒力教是大理地区特有的佛教密宗形式,它虽修习密教宗法,却又与道教、儒教、白族本主崇拜等有着密切关系。阿吒力乐舞是阿吒力法事科仪的重要内容,也是集音乐、舞蹈、宗教于一体的白族民间宗教艺术瑰宝,被誉为“中国佛教乐舞的活化石”。

阿吒力乐舞

阿吒力,又叫“阿阇梨”、“阿叱力”等,因其出家修行的僧侣和受过佛戒后在家修行的法师、居士都被称为“阿吒力”,故该教派在民间习惯称其“阿吒力教”。该教派属于佛教密宗,却又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地的佛教派别,它虽修习密教宗法,却又与道教、儒教、白族本主崇拜等有着密切关系,故将其称之为“白族化的佛教密宗”。

剑川的乐舞表演顺序是:“散灯舞”、“散花舞”、“剑舞”三段。此三段乐舞并不是每场法事都必须表演,有时仅表演其中的个别节目。如剑舞则是根据需要表演,没有开设破五方科仪的道场不能表演。每段舞蹈开始前有一小段唱诵及向佛祖行礼,行礼完毕舞蹈方才开始,舞蹈结束后再次向佛祖行礼并有几句唱词,方可退场取道具,准备下一段乐舞表演。

文化艺术特点

阿吒力教派最大特点是宗教性和世俗性兼容并蓄,这一特点在阿吒力乐舞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剑川的阿吒力乐舞与白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关系密切。在科仪中诵经、唱经时采取“汉字白读”,使科仪的唱腔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有些唱腔吸收了白族民歌调,有些器乐曲与白族唢呐曲牌相似,有些舞蹈套路的名称与民间霸王鞭舞名称相同、动作相似等等。这就大大缩短了佛教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为佛教的世俗化提供了便利,促使了佛教在剑川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阿吒力法事中,“妈妈会”都是其宗教活动的最核心组织。在法事过程中,当男性舞者人数紧缺时,表演一种舞蹈就会显得法场冷清,为了更好地取悦神佛,可由妈妈会中的年长成员接替参舞。在白族人看来,年长的妈妈会成员都是非常资深的信徒,有着同样令人敬重的德行,由她们来代替男舞者表演娱佛舞蹈,一方面不违背教义,另一方面增添了娱佛娱人的气氛,感染了在场众信徒们,同时也为她们自己积了功德。
  再之,在阿吒力乐舞的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渐趋于人性化、世俗化。比如,“灯舞”原本要求表演达到“左旋右转仍从容,头顶燃灯总不灭”的原则,但现在多数舞者或因年龄过大或因技艺不精,舞蹈过程中会出现灯灭、碰撞的现象。

最后,阿吒力教文化与道教、本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本土化、民俗化的衍变。剑舞又称“斩罡风”,其别称和道具与道教相同,诵咒作符及履旋之法与道教咒符及道教“踏罡步斗的禹步”等亦极为相似。法事中非常重要的祭拜神灵之一就是城隍、景帝,这些又都是民间信仰的本主神。

传承问题

剑川地区修习阿吒力教的人相当多,年龄跨度也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可见剑川“阿吒力”的修行热度很高。但技艺精湛者越来越少。学习阿吒力教派科仪难度很大,除了要学习文仪书写、佛法教义,还要掌握多种科仪的演释规范,熟练多种乐器的演奏和音乐的唱诵等。要熟练掌握完整法事的流程、要领,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潜心修炼是不可能做到的。再加上由于历史原因,许多科仪、乐舞都已失传,给剑川的阿吒力传承带来较大困难。

如果白族的阿吒力乐舞最终消失的话,宝贵的“中国佛教乐舞的活化石”也就只能存在在字里行间和信息数据之中了。

【旅游小贴士】

常见的阿吒力法事有持续一天,两天,或三天不等,一般只有在持续两天三夜及以上的法事上才会表演阿吒力乐舞。表演的地点通常是在寺庙,或斋主家中的堂屋,一般是在法会的尾声——送圣时表演,时段多选在傍晚或夜晚,也可在下午。乐舞以念诵、伴唱或奏乐等几种形式交替进行,伴奏乐器以大乐为主,细乐为辅并伴有打击乐器共十余种。

旅游时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剑川、丽江、洱源、兰坪四县的数万白族群众穿上绚丽的民族服饰,自发汇集到金华古城和沙溪镇寺登街参加规模宏大的太子游四门盛会,届时还会有“阿吒力”乐舞的表演。

地点:剑川古城、沙溪寺登街

时间:早八点左右到下午三点

交通:下关客运北站乘下关—剑川班车,45元/人,7:00—18:00,每30分钟一班,出站有微型车直达沙溪,13元/人。

周边景点沙溪古镇、剑川古城、千狮山剑湖石宝山

特产:白芸豆、地参松茸、牛肝菌、乳扇、羊乳饼

工艺品:木雕、绣花鞋、布扎、画毡


中国佛教音乐活化石——剑川“阿吒力”乐舞
类别:标签 | 热度:9871 | 发布时间:2014-12-24